網站導覽
專題文章 : 【明意數學】兒童數學
作者 主機管理員 於 2014-07-04 (6165 次閱讀)
 兒童數學班

.遊

廣義的數學不等於算術,而是邏輯、大小、量化、先後順序

數學是研究邏輯源頭,是類比、推理的基礎,孩子數學好,未來語言表達、思考、處事能力都會比較強。而且數學概念是累積的,環環相扣,基礎沒打好,向上發展就會出問題。

當了父母之後,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。孩子的教育成了最關心的問題!明意數學教室將協助您的孩子,從生活中學習數學,從遊戲中發現知識,從操作中鍛鍊感統。在有趣的故事中發現問題,互動探討、解決問題、形成知識、加以運用,我們要的不只是答案,而是尋找答案的過程,唯有建立孩子良好的學習基礎,問題才能迎刃而解。

給魚、給釣竿、學釣魚、還會做釣竿。

  

 為何選擇明意數學?

培養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

有人跑到寵物店買鳥,先挑了隻美麗又會唱歌的天堂鳥,老闆要價五千元。客人覺得貴,改選顏色較差的鸚鵡,老闆卻要價一萬元,因為牠會講五種語言。客人因而改挑一隻最不起眼的鳥,老闆竟要價五萬元,客人質疑,難道牠會說二十國語言。老闆答:「不是,因為牠會思考」。

曾在台大數學系上過微積分、數學史課程的漫畫家蔡志忠用這則故事,提醒大家「思考能力重於一切」;他更說,在新時代裡,好家世、好文憑都不能成為你的奧援;惟有不斷思考、創新,才能締造新局。至於磨練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,就是數學。

「背」跟「思考」、「想像」、「創意」是有差別的,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,但是你可有想過,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:「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,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」。而我的理解是:「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,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、不會想像、不會創意。」因為它同時進行,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,不是送給會背的人。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,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:會思考、會想像、有創意。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,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。宇宙是無限大,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,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、全亞洲,甚至全世界,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。

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,現在卻是錯的。例如: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,現在卻是錯的。所以,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,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,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,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,不是會讀書的孩子。因此,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。

台灣的教育都是是以會考試為目的,而非大腦靈活為目的,但受教育應是為了要「學會」,不是為了考試。

注重學習歷程

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,他要的是學習動機,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,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,不重視歷程,這樣一來,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。

教學的過程中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讓孩子理解,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,我們可以用二種、三種,甚至更多種,盡量少責備、多了解。

互動式的教學方式,讓學生有組織及表達的能力,真正小班制的教學,老師可以兼顧到每一位學生。

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,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。例如:閱讀是一種動機,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,閱讀就是一種考試,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,那麼閱讀不會持久,也就不會有成就。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,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,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,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。

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,是要知道它在哪裡。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,可以常常用「我不知道,我們一起來查書」來回答。「我不知道」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,如果全知道,就是全不知道,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,那就完了,表示他已經滿了。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、不夠豐富,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,也正因為他不夠,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。

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?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,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,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,也不能夠退步,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?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!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,即使退步了,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。

快樂的學習

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,因為功課太多、壓力太大,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,我們不要去嚇阻他,要尊重孩子的快樂。研究指出: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.76倍,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,那麼他的學習≠壓力、學習≠高期望。

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,例如: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。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,即便不好笑,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,孩子會說得更多,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。